“熊孩子”会不会跟陌生人走 测试10个娃 3个被“骗走”
鹤壁翻译公司推荐阅读,版权归鹤壁新闻网,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
【鹤壁新闻网讯-鹤壁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陈艳艳 刘倩倩 见习记者 董世宇 实习生 吕登纬 王静)
测试一
虽然开了门,但坚决不跟陌生人走
姓名:小涵(女孩儿)
地点:兰苑社区
年龄:8岁
经过:
本报记者敲门:“有人在家吗?”
小涵开门了。
小涵:“你是谁?”
本报记者:“我是你妈妈的朋友,她在楼下和邻居说话,让我叫你下去,一起坐车出去玩。”
小涵:“我不认识你。”
本报记者:“经常听你妈妈提起你,我可认识你呀!”
小涵:“你走吧,妈妈说了不能和陌生人说话。”
小涵准备关门。
本报记者:“你妈妈在楼下等我们,快走吧!”
小涵紧紧抓住门框。
小涵:“我不认识你,不能跟你走!”
测试过程中,小涵一直强调不能跟陌生人走。小涵的妈妈康静告诉记者,她时常和小涵讲一些儿童走失的案例,每次出门都会告诉小涵不能给陌生人开门,更不能跟着陌生人离开家。
测试二
听说是妈妈同意的他跟陌生人出了门
姓名:小林(男孩儿)
地点:兰苑社区
年龄:10岁
经过:
本报记者:“你好,我是你们小学的代课老师。学校组织了羽毛球培训课,你们的老师推荐了你。我带你去学校训练。”
小林:“是哪个老师推荐我去的?”
本报记者:“是你们的班主任。”
小林:“我羽毛球打得不好,小宋打得比我好,为什么让我去呢?”
本报记者:“我也不知道你们老师为什么推荐你去。羽毛球培训课今天上午11点在你们学校举行,抓紧一些,不然就迟到了。如果试试不行的话,我一会儿再送你回来。”
小林:“那我先去给我妈妈打一个电话。”
本报记者:“你们老师已经给你妈妈打过电话了,你妈妈允许你去。”
小林本来要跑去给妈妈打电话,听到记者说的话后便跟随记者出了门。记者把小林带到了他妈妈工作的地方。
小林的妈妈说:“平时给孩子说过不要给陌生人开门,没想到孩子还是跟陌生人走了。”
测试三
始终不开门还告知妈妈有“骗子”
姓名:丁丁(男孩儿)
地点:怡乐园社区黎阳明珠小区
年龄:6岁半
经过:
本报记者:“你好,我是你妈妈的同事,你妈妈在楼下等着你呢,咱们一起下去。”
丁丁:“我不认识你。”
本报记者:“我真的是你妈妈的同事,你开门让我进去。”
丁丁:“骗子!”
记者敲了很长时间的门,丁丁家楼下的邻居产生警惕心理,让记者不要敲门了。记者向其解释后继续敲丁丁家的门。
丁丁始终没有给记者开门。
记者跟随丁丁的妈妈上楼后,丁丁在确认是妈妈后才开了门。
丁丁的妈妈告诉记者,平时她会给孩子说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值得表扬的是,丁丁在和记者对话时试图给妈妈打电话,还搬小板凳去阳台告知楼下的妈妈有“骗子”。
测试四
开门并跟陌生人离开
见到奶奶说“我出去一趟”
姓名:昆昆(男孩儿)
地点:怡乐园社区黎阳明珠小区
年龄:7岁
经过:
本报记者:“你好,我是你绘画班的老师。”
昆昆:“是社区绘画班的吗?”
本报记者:“是的,咱们绘画班里有一个测试,你们老师让你试一下。你如果考得好的话可以参加比赛。”
昆昆:“是考级吗?”
本报记者:“是,你快点儿收拾东西,不然一会儿迟到,就不能参加了。”
昆昆:“好的,我穿好衣服拿上钥匙。”
昆昆跟随记者出去,看到奶奶在外面,还对奶奶说:“奶奶,我出去一趟。”记者向昆昆解释时,昆昆的奶奶告诉记者,昆昆以前曾经走失过,在他们万分焦急时接到了一个陌生电话,一听竟是昆昆打来的,得知昆昆的具体位置后才找到了昆昆。
昆昆告诉记者,那天自己找不到爷爷和奶奶,就向一位老奶奶借了电话打给了家人。
测试五
要给妈妈打电话核实
姓名:筝筝(女孩儿)
地点:怡乐园社区一暑假班内
年龄:10岁
经过:
本报记者:“筝筝在吗?出来一下。”
班里的4个孩子一起扭过头来,老师也停止讲课不解地看着记者。
筝筝:“你叫我吗?”
本报记者:“是呀!”
筝筝随记者走出教室。
本报记者:“我是你妈妈的同事。你妈妈没有时间,让我带你去她上班的地方,你现在请假和我一起去吧。”
筝筝:“真的吗?你有我妈妈的电话号码吗?”
见记者没有回答,筝筝扭头指着记者问老师:“老师,你认识她吗?”
老师:“不认识!”
筝筝:“老师,我能借你的手机给我妈妈打电话问一下吗?”
见老师要给筝筝手机,记者便向他们说出了实情。
测试六
说啥都不信,就是不开门
姓名:小文(女孩儿)
地点:锦绣园社区锦绣江南小区
年龄:7岁
过程:
本报记者:“有人在吗?”
小文:“谁呀?”
本报记者:“我是你妈妈的同事,她上班的时候有份文件忘拿了,让我来帮她拿,可以开一下门吗?”
小文:“不行。”
本报记者:“为什么啊,我是你妈妈的朋友,她说让我来拿的。你是小文吧?”
小文:“是,但还是不能给你开门。”
本报记者:“我不是坏人,真的是你妈妈让我来拿的,要不然我给你妈妈打电话?”
小文:“我不相信。”
至此,测试结束,小文并没有开门。
“我们平时比较注重这方面的教育,每次出门前都会提醒小文不要给陌生人开门。”小文的妈妈告诉记者,小文一向听话。
测试七
“我是你妈妈的同事”
“我不相信,我妈妈没有工作”
姓名:小月(女孩儿)
地点:锦绣园社区鹿鸣北区网通家属院
年龄:7岁
经过:
本报记者:“你好,我是你妈妈的同事,你妈妈刚才出去忘记拿东西了,让我来帮她拿。”
小月打开了里面那扇门,隔着防盗门看到了记者。
小月:“我没见过你啊!”
本报记者:“我没来过你家,你当然没见过我了。可以开门吗?你妈妈让我来拿东西。”
小月:“我不相信,我妈妈没有工作。”
本报记者:“我是你妈妈以前的同事。”
小月:“我不相信,我没见过你。”
本报记者:“真的是你妈妈让我来的,可以先打开门吗?”
小月:“不行,我不相信你。我没见过你,我不能开门。”
记者只好结束测试,到楼下找到了小月的妈妈。
“我家小月接受这方面的教育比较多,对陌生人很警惕。”小月的妈妈说。
“我不相信,我妈妈没有工作”
姓名:小月(女孩儿)
地点:锦绣园社区鹿鸣北区网通家属院
年龄:7岁
经过:
本报记者:“你好,我是你妈妈的同事,你妈妈刚才出去忘记拿东西了,让我来帮她拿。”
小月打开了里面那扇门,隔着防盗门看到了记者。
小月:“我没见过你啊!”
本报记者:“我没来过你家,你当然没见过我了。可以开门吗?你妈妈让我来拿东西。”
小月:“我不相信,我妈妈没有工作。”
本报记者:“我是你妈妈以前的同事。”
小月:“我不相信,我没见过你。”
本报记者:“真的是你妈妈让我来的,可以先打开门吗?”
小月:“不行,我不相信你。我没见过你,我不能开门。”
记者只好结束测试,到楼下找到了小月的妈妈。
“我家小月接受这方面的教育比较多,对陌生人很警惕。”小月的妈妈说。
测试八
一敲门就开,还跟陌生人出门
姓名:小宇(男孩儿)
地点:锦绣园社区锦绣江南小区
年龄:9岁
经过:
本报记者:“有没有人在家啊?”
小宇:“你好,你是谁?”
本报记者:“我是你妈妈的朋友,她让我接你一起出去玩。”
小宇:“好呀,等我拿上钥匙。”
小宇很轻易就把门打开了,并同意和记者一起出去玩,整个过程还不到一分钟,小宇就被记者带走了。
记者将小宇带到了他父母身旁。小宇的妈妈很难相信自己的孩子这么轻易就被带出了家门。据小宇的妈妈介绍,她多次对小宇进行过防范陌生人的教育,但小宇性格开朗,喜欢和陌生人交流。
测试九
开门让陌生人进入家中
姓名:航航(男孩儿)
地点:锦绣园社区锦绣江南小区
年龄:7岁
经过:
本报记者:“你好,有人吗?”
航航:“谁呀?”
本报记者:“我是你妈妈的朋友,开开门。”
航航:“我不开门。”
本报记者:“你说话我听不清,我们开打门说话吧,你是航航吗?”
记者敲航航家门时,航航很警惕,不愿意开门。记者称听不清航航的声音,并叫出了航航的名字,航航这才开了门。
航航开门后很警惕,把自己藏在门后盯着记者,不怎么接记者的话。
记者表示希望带航航出去玩,航航并不答话。
记者问能不能去家里坐坐,航航虽然不情愿,但还是同意了,让记者进了门。
航航的妈妈介绍,航航性格很内向,几乎没有和父母分开过,上幼儿园的时候从来不肯让别人接他放学,即使姥姥来接也要打电话得到妈妈的同意。“航航是个有礼貌的孩子,打开房门在意料之中,但是我没想到他会让你进屋。”航航的妈妈说。
测试十
产生怀疑后向家人核实
姓名:小光(男孩儿)
地点:兰苑社区
年龄:10岁
经过:
本报记者:“你好,我是你爸爸的同事,你爸爸有份文件忘记拿了,让我进去把文件拿出来吧?”
小光:“我不认识你。”
本报记者:“我真的是你爸爸的同事。”
小光:“我去叫我爸爸。”
小光跑向爸爸的卧室向爸爸核实。测试结束。
总结
10个孩子被测试 3个孩子被“骗走”
这10位小朋友在测试中的表现各不相同,其中一位小朋友在暑假班不涉及开门这一环节,9位在家中的小朋友,3个孩子未开门,1个孩子开门但不跟记者走,1个孩子让记者进入家中,3个孩子跟记者离开了家。孩子们的警觉性有待提高。
提醒
家长要加强安全教育 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针对本次测试,市公安局宣教科的工作人员提醒:家长平时要教育孩子,遇到紧急情况要及时报警求助,让孩子记住各类报警电话号码;家长外出只留孩子在家时,一定要把门窗关好,嘱咐孩子不要让外人知道只有自己在家,陌生人叫门千万不要开,也不要吃陌生人递来的食物;家长不在家期间要多给孩子打电话,及时了解孩子的近况;孩子自己在家时可以把电视的音量调大一点儿;万一有人闯入家中,可以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把自己的屋门反锁打电话报警,报警时一定要说清楚地址。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肖楠提醒家长,平时不仅要加强自身的监护意识,还应提高孩子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可以让孩子从图书、动画中学会自我保护。”肖楠说。
防骗攻略
陌生人敲门
场景:你一个人在家,这时有人敲门,说是妈妈的同事,让你开门,还带了礼物。
对策:不管陌生人说什么都不要开门,打电话告诉爸爸妈妈家里发生的事情,以便他们及时掌握家里的情况,还可以吓走陌生人。
花言巧语利诱
场景:你在小区里玩耍,一个陌生人走过来给了你一颗糖,还说要带你去动物园。
对策:父母不在身边,只要是陌生人给的食物或玩具,都不要接受。如果陌生人要带你去游乐场、动物园,千万不要跟着走。告诉陌生人你的爸爸妈妈就在身边,把陌生人吓走,或者大叫引起周围人的注意。
(据《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