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翻译公司 鹤壁翻译公司 鹤壁翻译公司
123

浚县老石匠秦仁善:有生之年想再回西藏看看

鹤壁翻译公司推荐阅读,版权归鹤壁新闻网,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

2016-08-02_2177313

秦仁善和妻子卢秀花

【鹤壁新闻网讯-鹤壁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岳珂 实习生 吕登纬】从1956年到1963年,7年的时间,浚县屯子镇西小寨村81岁的老石匠秦仁善和浚县100多名石匠在“世界屋脊”上参与援建了许多座大桥。从青藏公路到川藏公路再到中印公路,他们的足迹可谓遍布青藏高原。转眼60年的时光即将过去,当年从家乡一起出发的石匠,健在的已屈指可数了。

火车开了9天9夜才到酒泉

初见秦仁善时,他和一群老伙计正在村里路边的凉棚下纳凉。在纳凉的老人里,秦仁善一点儿都不显眼,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农民。可提起石匠,纳凉的老人们首推的就是他。在几乎人人都是石匠的西小寨村,秦仁善之所以受到大家的推崇,除了手艺好,还因为他曾经参与过青藏公路、川藏公路和中印公路的建设。

“1956年,县政府下了告示,要招一批石匠去西藏架桥。听说管吃、管住、管穿,我就报名了。”秦仁善说,当时去西藏修路的石匠分为普工和技工,他们这一批石匠属于技工。不论普工还是技工,都要体检合格了才能去。

1956年8月,体检合格后,秦仁善和其他100多名石匠在浚县县城集合。他们乘车前往汤阴,随后换乘专列一路向西驶去。“火车开了9天9夜后停在了酒泉。”尽管已是耄耋老人,秦仁善对当年的经历仍记忆犹新,他不仅能准确地说出沿途的各个地名,还能描述出当地的风土人情。

“当时酒泉还是个县,在酒泉停了一周后,我们换乘汽车,向西出了玉门关。”秦仁善说,“玉门关有古长城,出了玉门关就很难见到人烟了。”汽车一路飞驰,两边的景色不断变换。刚开始有草有树,之后就啥都看不到了,满地石头蛋子。”汽车一路疾驰,过玉门关后抵达了敦煌。“从敦煌开始就一路向南走了,一到格尔木,我们就开始架桥了。”秦仁善说。

秦仁善所在的石匠队伍里大多是浚县人,他们不负责修路,只负责建设桥梁、涵洞、隧道。“有的路修好了,有的还在修,我们去的都是架桥的地方。”秦仁善回忆,当年他们那支石匠队伍参与了青藏、川藏、中印公路上许多桥梁、涵洞、隧道的建造。“白河、黑河、通天河,还有很多叫不上来名字的河上都有我们建造的桥,拉萨东部主街道上的一座大桥也是我们建的。”秦仁善已经忘记了大部分曾参与建设的项目名称,但仍记得自己曾在安东、白马、五道梁、拉石台等地方工作过。

秦仁善和工友们一边工作一边向拉萨进发,他对这一路上印象最深的,既不是大盐滩,也不是清澈见底的青海湖,而是唐古拉山口。“过唐古拉山口需要好几个小时,当时车不能停、人不能下车、有尿得憋着,怕出危险。”秦仁善说,当时他手上戴了一块“罗马”牌手表,过唐古拉山口时看了一眼,发现手表不走了。

2016-08-02_2177316

秦仁善盖的两间石头房

吃的蔬菜只有干菠菜

在青藏高原的生活,秦仁善能想起来的只有艰苦。“在工地上,我们都是捡几块牛粪生火,烧一锅水热热罐头,吃几块饼干。”秦仁善说,当地藏民的主食是肉类、酥油茶和糌粑,从其他地方来的人吃不惯这些东西。“我在那里待了7年,到最后还是闻不惯酥油茶的那股子味儿,更别提喝了。”

青藏高原气候高寒,很多农作物都无法生长。“那边种的都是大麦,也就是青稞。”秦仁善说,他们能吃到的蔬菜就只有干菠菜,干菠菜还是从内地运过去的。除了面对恶劣的气候,他们还要面对土匪的骚扰。

“那时候的西藏不太平。工地上给我们每个人发了枪和手榴弹。”秦仁善说,在建设格尔木至拉萨标段时,他和工友们遭遇过多股土匪。一天傍晚,他所在的队伍突然被土匪包围,战斗打得十分艰苦。危急时刻,解放军的一支部队增援过来,打退了土匪。“解放军来的时候,车头上都架着机枪。”秦仁善说,解放军把土匪打乱后抓了不少俘虏,一名士兵还从被俘女土匪的头发里搜出了8部电台,电台有巴掌那么大。

藏民都非常和善,也很热情。“藏民看见我们就会用藏语欢迎,意思大概是‘先生来喝碗酥油茶’。”秦仁善所在的队伍里曾有藏族同胞,他们在工作中结下了很深厚的友谊。

“修中印公路时,队伍里来了很多藏民,和我搭伙的是一位叫珠尕的藏族朋友。”秦仁善说,他跟着珠尕学了不少藏语,可惜都忘得差不多了。虽然当时藏民和工人们交流不太顺畅,但大家相处得特别融洽。“他们踏实肯干,人又热情,很受大家欢迎。”

大儿子出生在拉萨

1958年,家中长辈病危,秦仁善接到信后回了趟家,到家后不久长辈便去世了。在家的这段时间,他娶了小他5岁的卢秀花,婚后他和妻子一起回到了青藏高原。到青藏高原后,卢秀花刚开始留在了格尔木,她说:“我不太适应高原,在格尔木还可以,就先留在那里上班了。”

说是上班,其实就是到格尔木附近的农田里干活儿。卢秀花说,她对格尔木的印象只有石头,“那边的地和咱这儿完全不一样,到处都是石头。”一年后,卢秀花就随秦仁善到了拉萨,也就是在那里,他们的大儿子秦胜出生了。

随后的几年里,秦仁善到青藏高原多地架桥、修涵洞。那几年,秦仁善身边的工友越来越少,有的因病去世了,有的在工作中遭遇了意外,还有的在与土匪的战斗中牺牲了。“中印公路修到雅鲁藏布江的时候死了好几个。”秦仁善说,“那江水太急了,别说人了,卡车掉进去转眼就不见了。”考虑到孩子以后的生活,1963年,秦仁善离开了工作7年的青藏高原,带领妻小回到了西小寨村。

有生之年想回青藏高原看看

尽管在青藏高原工作时的工资很高,他们并没有攒下多少钱。“就买了几块表,当时都挺贵的。”卢秀花说,“就这么几块表,后来还卖了。”当年夫妻二人回家时,不慎把他们在青藏高原工作的手续遗失了。不仅没攒到钱,还把手续弄丢了,他们的生活过得越来越拮据了。日子总得过,秦仁善只好把从西藏带回来的手表变卖了补贴家用。

回家后不久,秦仁善翻修了自家的老房子。“两间石头房的石料都是我自己打的,房子也是自己盖的。”秦仁善说,他们住一间,儿子住一间。因为生活压力太大,秦仁善还到处找做石匠的活儿,但再也没离开过浚县。

一晃60年过去了,当年和秦仁善一同到青藏高原工作的工友,如今可能只剩他一个人了。秦仁善始终念念不忘曾经工作过的青藏高原,他十几岁就到青藏高原支援建设,回来的时候已经是快三十岁的人了,他把最美的青春年华都留在了青藏高原。

“俺俩想在有生之年再回西藏看看,看看那里如今建设成啥样儿了。”秦仁善和卢秀花一直都有这么个心愿,“如果能再回去,我还想看看那片大盐湖,看看那些桥、那些路。”

当年到底有多少鹤壁儿女去西藏建设公路?又有多少人留在了那里?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致电了浚县档案馆、市档案局等多个相关部门。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已经无法查证当年的信息了。秦仁善两口子在手续遗失后一直想补办,不为别的,只为纪念那段难忘的时光。

如果您有相关资料,可以和本报联系,我们替秦仁善两口子谢谢您了。 


分享到:



热门城市:
区县翻译 :

在线客服

QQ客服一
在线客服QQ10932726
QQ客服二
在线客服QQ10932726
QQ客服三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