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孩子咬破荧光棒后呕吐不止
鹤壁翻译公司推荐阅读,版权归鹤壁新闻网,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
【鹤壁新闻网讯-鹤壁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祁凯燕】“孩子玩耍时不小心咬破了荧光棒,结果一直恶心呕吐。”8月2日,淇滨区福田六区居民王女士向淇河晨报记者反映。
王女士说,8月1日晚上她带孩子在新世纪广场玩时,花1元钱买了4根荧光棒。半个小时后,她的孩子突然说头晕恶心,她仔细查看后发现孩子咬破了一根荧光棒,有部分荧光物质沾在孩子的右侧脸颊。“当时孩子一直呕吐,我赶紧带他去了医院。”
医生检查后表示,王女士的孩子接触到的荧光物质不多,并无大碍。在医生的指导下,孩子反复漱口并接受了止吐治疗,精神状态逐渐恢复正常。
2日上午,记者向我市某医院儿科的刘医生咨询,获知荧光棒中的荧光物质大多含有邻苯二甲酸二甲酯等有毒成分,人一旦接触或者误食荧光棒中的荧光物质,很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肢体麻痹等症状。刘医生表示:“儿童如果接触到荧光物质,应该马上用清水反复清洗;如果误食,应立即用清水漱口并尽快送医。”
刘医生还提醒,尽量不购买此类风险极高的产品给儿童;即使非玩不可也要有大人陪同,不要过度弯折荧光棒以免渗漏。
延伸阅读
荧光棒抽检无一合格
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监督司曾对市场上的荧光棒进行了批量抽检。工作人员将从市场上随机采购的30个批次的荧光棒带回实验室,对荧光棒的密封性、防渗漏性和有毒有害有机物含量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每个批次的荧光棒都存在安全问题。
检测数据显示,30个批次的荧光棒均存在质量安全风险,其中8个批次在模仿儿童滥用操作(如反复弯折1~5次)时,在折痕处有液体喷出或渗出,挤压会有更多液体流出,存在吸入性中毒、皮肤接触性中毒、误食性中毒的风险;另有26批次被检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22批次被检出邻苯二甲酸二甲酯。此外,本次检测发现,所有样品均未标注执行标准、生产厂家名称和地址,90%以上的样品外包装标识中无中文信息。
青岛大学化学实验中心教授马兆立告诉记者,荧光棒要发光离不开过氧化物、酯类化合物和荧光染料这3种物质的混合,发光的原理就是过氧化物和酯类化合物发生反应,将反应后的能量传递给荧光染料,再由荧光染料发出荧光。其中被质检部门检出的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甲酯等都是脂类化合物的一种,这些物质均含有毒性,如果被完好地包裹住不会对人体造成太大危害,但一旦破损后液体被误食或碰触,或许会对人体皮肤和脏器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据《青岛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