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月狂犬病高发,尽量别“逗猫惹狗”
鹤壁翻译公司推荐阅读,版权归鹤壁新闻网,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
【鹤壁新闻网讯-鹤壁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鹏】“我儿子喂流浪猫吃火腿肠,反被猫在胳膊上抓了两道血印子,疼得哇哇哭。”8月20日下午,淇滨区福汇佳苑8号楼的李女士说,以后见了猫狗,一定要让孩子躲着走。
8月17日下午5时许,李女士6岁的儿子小强在小区里玩,看见了一只黄色的猫卧在13号楼和14号楼中间的过道,一动也不动,好像饿坏了。于是,小强跑回家拿了两根火腿肠,拉着李女士去喂猫。“没想到在喂猫时,那只猫竟然在我儿子的胳膊上抓了一把,我儿子疼得哇哇哭,我赶紧把儿子拉了过来。”李女士说,她儿子的胳膊上被猫抓出了两道血痕。
李女士赶忙带小强去医院,医生为小强的伤口消了毒,又为其注射了破伤风针和狂犬病疫苗。“好好的干吗去喂猫啊!不但被抓伤了,还搭上了500多元钱。”李女士说,小强现在对小动物有了恐惧感,看到小猫小狗,甚至是宠物龟都不敢近距离接触了。
该小区7号楼的李先生告诉记者,他前段时间看见一只黄色的猫经常在7号楼附近活动,“估计是只流浪猫,一直没有人照看。”
目前,李女士已经向小区物业公司反映,物业公司工作人员表示将加强巡逻,驱赶流浪动物。
延伸阅读
狂犬病预防知识 7~9月是狂犬病高发季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由于每年7~9月气温高、气压低,猫狗情绪不稳、容易烦躁;人们穿着较少,身体暴露部分增加;出门遛狗的人增多,人与猫狗接触的机会增大等原因,导致这一时期人们更易受到猫狗的攻击而受伤,是狂犬病的高发季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降低狂犬病发病风险呢?对此,疾控专家表示,我国约50%的伤人动物为家养,其中绝大多数家养动物未接种动物狂犬病疫苗,流浪动物约占伤人动物总数的25%。所以,提醒家有宠物猫狗的市民,一定要进行拴养,并接种动物用狂犬病疫苗。与猫狗的亲热应该有距离,不要招惹它们,尤其是街头的流浪猫、犬或其他野生动物,不能用手去摸或者用脚去踢。家长要随时提醒孩子注意防范猫狗抓咬。
被猫狗咬伤后该如何处理
1.立即清洗伤口,挤压伤口以排出带毒液的污血,或用火罐拔毒,千万不可用嘴去吸伤口处污血;
2.用20%的肥皂水彻底清洗伤口,再用清水洗净,清洗时间至少15分钟,最后用碘酒或医用酒精消毒;
3.局部伤口不缝合、不包扎、不涂软膏,如伤及头面部或伤口大且深需要缝合包扎时,应以不妨碍引流、保证充分冲洗和消毒为前提;
4.及时注射狂犬病疫苗、抗狂犬病毒血清。此时可同时使用破伤风抗毒素等以控制其他感染,但注射部位应与抗狂犬病毒血清和狂犬病疫苗的注射部位错开。
“十日观察法”
十日观察法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狂犬病防治办法之一。即人被有疾病症状或行为异常的猫狗咬伤后,要尽快去注射狂犬病疫苗,同时观察咬人的猫狗,如果10天内咬人的猫狗没有发病死亡,则被伤者可以终止狂犬病疫苗注射。这种方法可以百分百排除人被传染狂犬病的可能性。
对狂犬病预防的认识误区
许多人对狂犬病疫苗有严重认识误区,民间存在着“48小时有效”“72小时有效”的说法。这种错误认识,曾直接导致了死亡案例。事实上,被狗咬伤或抓伤后,当然是越早接种狂犬病疫苗越好,但并不存在时效性,只要在发病前,按要求接种,均可以起到有效免疫作用。
误区一:被猫狗咬伤才须打疫苗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所有的哺乳动物都可患狂犬病,但被啮齿类动物如家兔或野兔咬伤时通常无需接受狂犬病免疫预防。
误区二:受伤出血才有必要就医
只要出现印痕都必须就医,因为印痕下可能有肉眼看不见的伤口,病毒可以由此入侵。皮肤表皮有神经感受器,表皮没有毛细血管网,这意味着,虽然没出血,但是表皮神经感受器一旦沾染病毒也会诱发感染。
误区三:被咬出血后应立即止血
除非大量流血,否则不要立即止血,因为出血可带出狂犬病毒。
误区四:24小时之后接种疫苗无效
被狗咬伤或抓伤后,当然是越早接种狂犬疫苗越好,但并不存在时效性,只要在发病前,按要求接种,均可以起到有效免疫作用。
误区五:潜伏期可达十几年以上
狂犬病潜伏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而无法具体预测,受伤时伤口的大小、部位、深浅、伤者的体质等等因素都会影响到潜伏期的长短。从我国现有的狂犬病病例来看,大多数病例的潜伏期为半年以内,一般为半个月至3个月。
(综合《彭城晚报》、湖北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