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村民孙红彦:一人创业带动八十余人就业
鹤壁翻译公司推荐阅读,版权归鹤壁新闻网,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
孙红彦检查产品质量。 (记者 李霄楠 摄)
【鹤壁新闻网讯-鹤壁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霄楠】在前不久举行的全省推进农民工返乡创业电视电话会议上,河南省爱尔凯旋门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孙红彦被评为全省“农民工返乡创业之星”。获得这一殊荣的,我市仅有两人。
跑运输了解 市场需求,做质检员熟悉生产流程
“我是1994年底开始打工的。”据孙红彦介绍,因为家庭贫困,在上了半年高中后,他辍学到父亲所在的淀粉厂上班。之后几年,他先后辗转于深圳、广州等地打工,干过电焊工、跑过销售、卖过糖葫芦,哪儿有机会就去哪儿,干啥能挣钱就干啥。
2005年年初,孙红彦回到家乡,到离家不远的一家生产防盗门的企业谋了一份送货的工作。之后,他又承担起企业的质检工作。虽然跑运输和质检是两个非常普通的岗位,但他处处留心学习,积累了不少经验。
“跑运输的时候,我看出防盗门的市场需求很大。哪儿的客户需求量大、哪儿的客户喜欢什么样的款式、能接受什么样的价位,我都做到了心里有数。”孙红彦说,在送货的时候,他对所在企业的客户分布、市场需求了如指掌,而当质检员的工作经历则让他对防盗门生产的整个流程和工艺有了更深的了解,“做质检工作必须要熟悉生产的全过程,什么样的产品才是合格产品,出了问题是出在生产的哪个环节,怎样改进,都要知道。”
既当董事长又当业务员,半年瘦了17公斤
2007年底,孙红彦与包括一名副总、两名生产经理和几名车间主任在内的数十名老员工从该企业离职,这些工友们经常聚在一起,讨论今后的出路。在门业制造领域,一个新手要想成为熟练工,至少要半年时间。而这些工友里既有技术熟练的工人,又有经营管理人才。想到这些,孙红彦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既然有人才,为啥不组织起来自己干?
2008年年初,孙红彦自己的门业厂开始筹建。“当时初步估算需要80万元的投入。可是我手头的积蓄拼拼凑凑算下来总共只有20万元。”孙红彦开始想办法筹钱,“那时候,所有的亲戚朋友都找遍了,有的借三千两千,有的借三万五万,见人就借。”
钱筹得勉勉强强够先期的建设了,孙红彦便住进了工地。当时刚开春,夜里还很冷,他就用几块儿木板搭了个简易窝棚,累了就在窝棚里打个盹儿。
厂子建好后,因为有众多工友的帮忙,生产还算顺利,可市场销售是个难题。虽然他跑运输时掌握了一定的客户资源,但因为是新厂,品牌影响力不够,市场竞争力不强。他便开着一辆二手面包车到山东、山西以及我省开封、周口、驻马店、信阳等市四处推介,把产品送上门让经销商看,把经销商带到厂里实地考察,生产附合客户需求的产品。为了争取到客户的信任,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去拜访客户,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那时候,他既是董事长又是业务员,还得帮忙送货。短短半年,他瘦了17公斤。
从走量到定制,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
“我们每年都会对现有产品进行改进,设计出更符合客户需求的新款产品。”孙红彦说,如今客户对防盗门质量、工艺、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不断研发新产品,才能占领市场,“所以,焊接、铰链设置、喷漆等方面都要不断提升。”
事实上,在改进工艺、提升产品品质的同时,公司业务也从走量的低端发展逐步走向高端定制产品的销售。
“低端门售价只有两三千元,高端门出厂价就能达到五六千元甚至更高,实际上,从材料成本上来说,两者相差并不大。”孙红彦说,通过改进工艺,有效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增加了利润。
随着企业业务的不断拓展,他的企业从建厂时需要四处借款的小厂,发展成为如今固定资产达1800多万元的民营企业,几年来缴纳税费300多万元,向社会捐资近30万元,解决了周边80余人的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