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韭菜经”办好群众事
鹤壁翻译公司推荐阅读,版权归鹤壁新闻网,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
王香阁(中)在村民韭菜田里查看韭菜养根情况。
【鹤壁新闻网讯-鹤壁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心致 文/图】“要是没有王支书,俺村的韭菜不会像现在这样不愁销路。”“多亏了王支书给俺协调地,俺家的蘑菇种植规模才会这么大。”“现在能喝上这么清的水,得感谢王支书。”在浚县新镇镇张庄村,村民们谈起村党支部书记王香阁,总有说不完的“好”。
“哪儿有那么好。”7月7日,王香阁不好意思地说,“在这个位置,你就得操好这份心,不然不如趁早不干。”今年60岁的王香阁已在村党支部书记的位置上干了12年。张庄村由原来年人均纯收入不到800元的穷村,发展成为年人均纯收入1.1万余元的富裕村。
日前,王香阁不仅被省委表彰为全省优秀党务工作者,还入选了刚刚公布的2016“河南最美村官”20位候选人(投票方式详见本报7月7日四版)。
天上掉的“韭菜馅儿饼”
张庄村是远近闻名的韭菜种植村,几乎每户种韭菜。“俺村总共有1678亩地,其中1200多亩种韭菜。”王香阁说,从1998年开始,该村已种了近20年韭菜。
每年冬至到来年春末,是张庄村的反季节韭菜上市的时间,也是全村人最忙的时间。过去的这一“韭菜季”,用村民的话说,真是天上掉馅儿饼了!”“去年冬至后,出棚价达1公斤7元,俺种近20年韭菜都没卖过这么高的价钱。”一季下来,村民王治海家的十几亩韭菜卖了20多万元,他现在说起来仍是一脸笑容。
价格有高也有低。“五六年前,韭菜价格可以说是一落千丈,那时一斤韭菜只卖两毛钱。”村民王香虎回忆,“就这还卖不出去,愁死俺了。”
怎么办?看着村里的韭菜积压得越来越多,王香阁坐不住了:“必须得帮他们找到销路。”他从朋友那里听说浚县一家企业在为郑州一家知名食品公司加工水饺,王香阁跑起来了。从张庄到县城,从县城到郑州,他一次又一次地敲开企业负责人的门卖韭菜。
不仅要把韭菜卖出去,还不能把价格定太低。“第一次去,他们说不要,后来又去,光到浚县都跑了十几趟。好不容易县里的企业说好了,郑州公司却不同意,我又跑到郑州谈,去了4趟。”王香阁说。经过不懈努力,王香阁终于以每公斤1.2元的价格把村里的韭菜卖给了郑州思念食品有限公司。
有了这一年的教训,张香阁决定在村里成立韭菜协会,全村合力闯市场。协会不仅下设韭菜种植、韭菜管理、韭菜收割党员服务小分队,还专门成立外联小组,负责联系销路。“现在村民只负责种好、管好就行了,销售全部由我和其他仨村民专门负责。”村民唐守田说。
如今,张庄村的韭菜已经卖到了甘肃、山东、河北以及省内多个城市,亩均产值2万元以上,人均收入达1.1万余元,并且带动周边村庄种植户500多户。
张庄的韭菜也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近,王香阁正在带领几户村民,在省有关专家的指导下,种植无公害韭菜。“现在选好了100多亩地,不久就能种上了。”他盘算着,“无公害韭菜的价格一斤能比普通韭菜高好几毛钱,群众的收入还能再多点。”
只要是给群众 办实事,就会得到群众支持
“以前,俺村井里抽上来的水像黄汤一样,得先澄清后才能喝。”村民赵成华向记者讲当年村里的吃水难题。
王香阁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解决村民的吃水问题。“那时,村民家都是压水井,顶多有二三十米深。”王香阁决定不仅要打一眼深水井,还要把管道铺到每家每户,让群众用上自来水。
可钱从哪儿来?“向上级争取项目呗。”于是王香阁就去找县水利局的负责人,后来虽然争取到了项目资金,但还需要村里筹集一部分。当他把这一消息在村里公布的时候,村民的积极性出乎他的意料:“每家130元,没想到半天就全部收齐了。”
很快,一眼130米深的水井打成了。清澈的井水通过一条条水管流到了村民家中。
“从这件事中,我总结出,只要是给群众办实事,就会得到群众支持。”王香阁说。
于是,随后的几年里,村里修了水泥路,解决了村民生活和灌溉用电困难、排水沟堵塞、低保户审核等一系列问题,成立党员服务队,与特殊、特困家庭结对帮扶;成立热心老人服务队,解决家庭纠纷和邻里纠纷;成立卫生保洁服务队,为群众提供整洁有序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