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朝代一通碑
鹤壁翻译公司推荐阅读,版权归鹤壁新闻网,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
刻于明、清时代的石碑(右)
【鹤壁新闻网讯-鹤壁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陈志付 文/图】“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在鹤山区姬家山乡黄庙沟村,今年夏季尤其是7月19日那场罕见的暴雨,使黄龙庙的配殿坍塌,其正殿墙体损毁严重,屋顶也开了“天窗”,暴雨过后这座年久失修的庙宇更加岌岌可危。记者日前在该村了解到,这座古庙宇虽然已破败不堪,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有关它的诸多传说至今仍为当地百姓所津津乐道。
大雨冲了龙王庙 致配殿坍塌
黄龙庙是鹤山区西部深山中的一座古庙,古庙门前的这道山沟及沟坡上面的这个村庄均因此庙而得名,分别被称为黄庙沟和黄庙沟村。不过从黄庙沟村古碑的碑文来看,黄庙沟原名黄龙庙沟,黄庙沟村原名黄龙庙沟村。
站在黄庙沟村村委会大院门前向西望去,可看见五六十米开外有一形如巨龟的山冈,村民们称其为龟背石。其呈现出的巨龟的头、鼻子、嘴巴、眼睛及尾巴等形态非常逼真。黄龙庙就建在龟背石之上,即当地人所说的“乌龟驮龙王”。
记者来到黄庙沟村采访时,首先去黄龙庙参观了一番。
“里面太危险,千万别进去啊!”记者踏过黄龙庙的院门后直奔正殿,这时随行的黄庙沟村村委会主任李长根赶忙拉住记者。他说,这座古庙早就成了危房,今年夏天又遇到几场暴雨,特别是在7月19日那场罕见的暴雨中,黄龙庙的配殿坍塌,其正殿的墙体损毁严重、房顶也有几处破损且透着亮光,随时有坍塌的可能。
有几位年长的村民在向记者介绍黄龙庙时说,他们山里人从前都是靠天吃饭,都希望有龙王治水求得好年景,把对风调雨顺的祈盼寄托在龙王身上,许多地方建了龙王庙。黄龙庙就是专门供奉龙王的庙宇,逢旱逢涝都有人到黄龙庙烧香祈愿,以求龙王保佑。这座庙里原先供奉着以黄龙为主的五个龙王,所以叫黄龙庙。与黄龙并排供奉着的还有青龙、苍龙、黑龙和白龙,庙里的古碑上还称该庙为五龙庙。
“现在只剩下黄龙王这一个龙王爷啦!”黄庙沟村83岁的李德章老人感叹道,黄龙庙里原来的五尊龙王像都是木雕的,这五尊雕像在60多年前就不见了,现在仅有的一尊黄龙王像是后来用泥塑的。“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我活到83岁第一回见今年这么大的雨水,村里有5户人家房倒屋塌,连黄龙庙都快撑不住了,龙王爷也自身难保呀!”
黄龙庙已破败不堪,庙内的残碑断碣随处可见,其正殿也损毁严重,看到这些不禁令人顿生沧桑之感。不过,还有两根高大的六棱石柱在顽强地支撑着这座岌岌可危的庙宇,让仅存的黄龙王依然端坐在古庙之内。镌刻在这两根六棱石柱上的一副对联依然清晰且醒目:云行雨施神功无私自大,时行物生天道不言成章。这副对联把百姓心目中的龙视为能够行云施雨、滋润万物和保佑众生的神。
“香樟爷”变身龙王爷
“咱们去‘香樟爷’那儿看看吧,‘香樟爷’的来头可不小!”走出黄龙庙的院门时,陪同采访的一位村民对记者说,黄庙沟村以前有棵香樟树被称为“香樟爷”,后来香樟树不在了,它生长的那个地方又被称为“香樟爷”。
村委会主任李长根介绍,近些年来,黄庙沟村的人口逐渐向山外迁移,村里由前些年的五六百口人减少到现在只有百十口常住的。穿村而过的黄庙沟将这个小山村分为南北两部分,即村民们所说的南院和北院。南院有条小巷,小巷入口处原来生长着一棵香樟树,从前该树与村里人朝夕相伴,且它又是在太行山区极为罕见的树种,人们便把它当成神树,尊称它为“香樟爷”,每逢初一和十五都有人到树下焚香许愿,祈求“香樟爷”保佑大家平安。
记者走到被村民们称为“香樟爷”的地方时,看见了题为《香樟爷志》的一通石碑,上面刻着:“且曰此巷口祖辈尊称香樟爷,颇具来历……此处石隙间自生香樟……树干颀秀,香味特异,千里难寻,甚为珍奇。恰村庙之所需,须择其而用之,遂雕龙神五尊足余,由此立功,举村赞誉,故而得名香樟爷,垂传至今也……”
从碑文和村民们的讲述中得知,在清代一次重修时,工匠们对黄龙庙内神像进行了重塑,重塑的神像取材于香樟树。其树干直径达两人合抱,工匠们用它制作了五尊龙王雕像,雕像均呈坐姿,其中的主神黄龙坐像高约2米,另外四尊龙王坐像高约1.5米。由于香樟树的树干粗大,这五尊雕像完工后还余下不少樟木。碑文中说“香樟爷由此而得名”,其实它早已有了这个尊称,它“由此立功”后更加赢得了人们的感念,“香樟爷”由树名变成了地名,生长它的这个巷口处直到现在仍被称为“香樟爷”。
偷走一尊龙王像 送来五架龙辇
在李德章老人的家里,村委会主任李长根召集来了村里其他几位老人,一起向记者讲述了黄龙庙的故事。老人们对记者说:“黄龙庙的故事够你听三天三夜了。”
话说黄龙庙自从有了用香樟木重塑的五尊龙王像后声名远扬,吸引了周边乡村乃至安阳县、林县(今林州市)等地的百姓前来拜神祈福,渐渐地这五尊龙王像在当地方圆数十公里内变得家喻户晓,人们都说黄龙庙的龙王爷非常灵验。
在黄庙沟村正南约6公里的林州市东姚镇有个洪河村,村里原来有个姓刘的大财主,他家有个佣人听说黄龙庙的龙王爷有求必应,便打起了龙王像的主意。这个佣人为讨主人欢心,多次以进香为名到黄龙庙里打探情况,并在一天夜里把黄龙庙的黄龙王像偷走,并送到刘财主家里。刘财主一眼便认出这是黄龙庙里的龙王像,随即将它恭恭敬敬地安放在自家后院的楼上供奉起来。
说来也巧,就在刘财主刚刚安放好龙王像,并焚香祈拜一番后,伴随着电闪雷鸣,洪河村下起了暴雨,刘财主一家人看到这阵势后全都慌了神儿,认为龙王爷显灵发怒了。暴雨一停,刘财主让佣人立即把龙王像送回黄龙庙,他对佣人说:“你咋把龙王爷背过来的就咋给我背回去!”
龙王像虽被送回了黄龙庙,但刘财主还是怕得罪了龙王爷再引起祸端。他想到黄龙庙里的龙王只有龙位没有龙辇,于是便请来木匠到黄龙庙为每尊龙王像量了尺寸,要给那里的龙王像制作龙辇,以表其赎罪之心。
制作龙辇耗费了整整5个月的时间。龙辇制作好后,刘财主就组织人一路敲锣打鼓将五架龙辇送到了黄龙庙。这就是当地人所说的“龙王爷坐龙辇,老百姓庆丰年”。
采访中,村民们告诉记者,这五架龙辇在上世纪破四旧时都被破坏了。
黄庙沟村北约0.5公里的姬家山乡西顶村也有一座龙王庙,那座古庙连同庙里的古碑至今仍保存得比较完好。记者到西顶村采访时听村民们说,他们这两个村的龙王庙有着历史渊源。
从前,向龙王求雨是民间常见的一项活动。有一年黄庙沟村及其周边地区大旱,黄庙沟村北约7公里的安阳县马家乡岭头村的人来到黄庙沟村,用八抬大轿请黄龙庙的龙王去岭头村进行求雨活动,求雨活动结束后又用八抬大轿送龙王回黄龙庙。在他们抬着黄龙王像回来的路上,轿杆在西顶村突然折断了。西顶村的人看到岭头村的人在忙着维修轿杆,认为西顶村是有灵气的福地,龙王爷有意要在这里歇歇脚。随后,西顶村也建造了一座龙王庙。
一通古碑看明清两代
黄龙庙始建于何时已无人知晓,从现存古碑的碑文中只能看出明代及后来重修的时间。村民们说,黄龙庙内原来古碑林立,这些古碑后来大多成了建房的材料或村里的铺路石。记者在黄龙庙里仅见到了庙门旁边立于明朝和清朝年间的两通石碑,其碑文均为黄龙庙的重修碑记。
其中一通古碑的南北两面均刻着碑文,其两面碑文的雕刻时间分别属于明、清两个朝代,这种情况在记者多年来的“文化鹤壁”专题采访中可谓是绝无仅有的。刻在其北面的黄龙庙重修碑记中显示的立碑时间为明朝“万历四十六年十月二十九日”,而其南面的重修碑记则记载着黄龙庙在清朝的一次重修于“大清顺治十六年季秋三十日”竣工。
这两篇碑记分别详细地记载着黄龙庙在明、清两代重修时的情况、黄庙沟村的历史沿革及当地的风土人情,碑记表明黄庙沟村在明、清时都称作黄龙庙沟村。
在刻于明、清两代的古碑旁边还立着一通古碑,其碑文为“重修五龙庙创修戏楼碑记”,该碑记刻于“大清嘉庆二十五年”,其中所说的戏楼就位于黄龙庙的对面,与黄龙庙仅一道黄庙沟之隔。这座原有5米高的方形戏楼早在20多年前就已经倒塌了,如今仅剩下两根粗大的八棱石柱横卧着。记者看到这两根石柱上刻着“一生梦幻俱是流水行云,百年戏局无非春花秋月”这样一副对联。
“村里以前逢年过节都要唱大戏,戏楼倒掉以后就没人来唱戏了。”村民们说。